经典案例
--专业成就价值
企业遇到行政诉讼,最怕什么?如何化解争议?
引 言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难免会与政府部门产生行政争议,比如行政征收、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被拒、行政强制措施等。一旦涉及行政诉讼,很多企业老板都会感到焦虑,甚至因为“怕麻烦”“怕得罪政府”而放弃维权。那么,企业到底在怕什么?又该如何依法化解争议?本文从企业视角出发,提供实用建议。

一、企业行政诉讼纠纷的常见原因
行政诉讼纠纷通常源于以下几种情况:
1. 行政补偿争议
典型的如因房屋征收补偿引发争议。企业要求依法给予市场价格的补偿,但评估报告明显低于市场价格,征收方可以在评估报告基础上给你加一点,但与市场价格相差还很远。由此,引发争议。
2. 行政处罚争议
如企业因环保问题遭受罚款、税务稽查、市场监管处罚等,企业认为不应处罚或处罚过重。
3. 行政许可被拒
比如企业申请用地审批未获批准,影响企业下一步经营布局、办经营许可未通过等,企业认为政府未依法办理。
4. 行政强制措施
如查封、冻结账户、拆除违建等,企业认为程序违法或超出必要限度。
5. 行政不作为
比如企业申请补贴或政策支持,政府部门拖延不办且没有合理理由。
企业与行政机关产生争议,对企业经营影响往往很大。同时,从政府方来看,能否妥善与企业之间的行政争议,也是提升营商环境和社会美誉度的重要风向标。
二、企业老板最怕的3个问题
1. 怕“得罪”政府,影响以后办事
很多企业尤其是本地企业担心,一旦起诉政府部门,后续审批、检查以及企业其它投资项目都可能被“穿小鞋”,影响企业长远发展利益。
2. 怕诉讼周期长,拖垮企业
企业怕诉讼周期长且执行难,尤其有的案件还存在发回重审以及判令行政机关重新做出行政行为,之前的程序又要重来一遍,企业担心耗不起。
3. 怕败诉风险高
行政诉讼一般的被告是行政机关,掌握大量的社会资源且行政诉讼实践中的行政机关的败诉率相对较低。企业担心打官司白打,一旦输了,要被合法“收拾”。
三、如何化解行政争议?
(1)优先沟通协商,争取“软着陆”
启动行政诉讼是最后手段,是不得已而为之。在此之前,企业可以尝试以下方式:
✅主动沟通
在行政机关拟做出相关行政行为之前,积极联系作出行政决定的部门,提供合法合理的理由,并说明企业实际情况,看能否调整处罚或重新审查。
· 例如:某企业因环保问题被罚款,主动提交整改报告后,罚款金额降低50%。
✅ 申请听证
在涉及企业重大权益的行政行为时,可积极提出听证申请,及时说明理由和依据。
✅ 借助行业协会或商会协调
部分行业组织,如地方商会等,能协助企业与政府对话,提高沟通效率。
(2)法律维权:诉讼是最后的保障
如果协商无果,企业不可避免地要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自身权益,但需注意:
✅ 收集关键证据
包括与行政机关签订的协议、往来文书、企业整改记录、沟通录音等,证明行政行为违法或无效。
✅ 聘请专业律师
行政诉讼涉及专业法律知识且复杂程序,专业行政律师能帮助企业梳理法律依据,提高胜诉率。
四、尾 声
企业面对行政诉讼,不必过度恐慌,但也不能消极应对。尤其要注意的是,不要在行政机关的口头承诺中耗费时间。如果行政机关对案件处理有明确的说法,要落实到纸面上,以协议、决定或会议纪要的形式展现。实在不行,企业老板应当留有相关的证据,如录音录像等。
记住:依法维权不是给行政机关“找麻烦”,而是为了让行政行为更规范,最终实现公平公正的经营环境,利己利人。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信息来源于国际互联网,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网站所有人,我们会给与以更改或者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